教学科研

“德爱核心理念”主题教师沙龙精彩片段(一)

发布时间:2015-10-08 17:09:51

方海林:

第12条是:讲得多,不如练得多,讲得好,不如练得好。

这条老师们都知道,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多,讲得再好,一堂课学生学习下来,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学的怎样。如果只听不练,只让学生听课,不通过一定量练习训练肯定是不行的。

一堂课,学生真正认真听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是10-15分钟时间。老师讲得时间太长,学生就会不耐烦,就会分心。这样长持下去,学生对这个科目失去兴趣。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成绩提高不上来。

老师们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自己上课的时候,是精神抖擞,浑身是劲,总有说不完的话;听别人的课时,特别是满堂灌式的课,常常要打瞌睡,觉得无精打采。可想而知,学生也是一样的感觉。

一堂课,讲了以后马上练习,这也符合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学说,把刚学习到的知识马上进行练习,学生不容易遗忘。如果学生上课时只是听,等课外活动做作业,间隔的时间比当堂练习的间隔时间要多好几倍,而且反馈也是很慢,效果肯定很差。

一堂课,讲了以后马上练习,学生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耳朵听听,动手做做,动口谈论一下,再看看黑板上老师的板书,多感官齐上,效果好。如果只有教师讲,学生只能听,学生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的,会容易开小差,或者干脆睡觉。

学生一直在听课,不一定都在思考,而学生做练习,却一定要思考。没有学生思考的课堂,一定是一个无效的课堂。

一堂课,教师讲得好,不如学生练得好。学生练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学习有困惑,才会问同学问老师,教与学才能产生互动,才能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这堂课才会有效。

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什么时候讲、怎么讲。个人觉得,要做到,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特别在专题复习和总复习的时候,对于综合性且错的多的题。老师讲了一篇,还要再出1-2道类似的题让学生练。(这就是德校长经常讲得补一刀) 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课堂上,学生怎么练,要因材施教、分层练习。针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有梯度,分层实施作业,使各层次的学生做有所得;比如:堂训练:有必做题(努力了的学生100%做对,当然是课本上的基础题)、选做题(努力了的学生80%做对)。

张运罡:

全面、准确了解学情是后教的基础,不了解学情就是瞎教、乱教;我校在全面深入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在运用这个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本人感觉到最难把握的就是后教环节,为什么要先了解学情,因为凡是学生会的一律不教,如果学生已经懂,老师还要重复一篇,这不就是瞎教、乱教吗?并且老师讲的还很辛苦,我原来教两个班要用扩音器,而现在我上三个班却不需要扩音器,并成绩比以前还要好,我就是比较注重了解学情,了解学情的方法可以多种,在课堂上一般是通过举手的方法,并且一般是举左手,了解学情是后教的指示灯,只有准确了解学情,老师才能更好地组织后教,当然很多老师刚开始的时候会说,我任教的班级学生不举手,或者是乱举手,不能真实反馈出学情,这很正常刚开始肯定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老师想办法,让学生能积极举手并不会乱举手,怎样做到呢?所以我们老师只要全面、准确了解学情,会的不教,有一部学生会的可以互教即(兵教兵),基本上不会的再老师教,那么老师教的自然就少了,轻松了,当然该老师教的就一定要讲透,讲深,能融会贯通。

程国移:

同课同构是备课组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同构同构”教研模式,是备课组几位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众多智慧与力量于一课,课堂教学设计相对来说较为科学与完整的,从而也有利于优秀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型与推广,以达到“资源共享”。因此,“同课同构”教研模式更适合我校在同一模式下的集体备课。而“同课异构”教研模式,则更多更好地是展现了不同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

凡是参与过“同课同构”教研活动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这样一种感叹,感叹一节相同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的课,通过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诠释,竟可以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收到的效果也竟然会如此地天差地别。我想这或许就是我们之所以要倡导“同课同构”之初衷吧。本学期,同课同构在备课组内已经全面铺开,以我们九年级数学组为例,周二我和汪兵发主任就九数《关于原点对称点的坐标》在组内开展了同课同构,周一我们组除完成了其他任务外,重点讨论了这一课时的设计,从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检测、后教、当堂训练都做了全面分析,周二上课时,

二个班学生学习都很紧张且除个别外达到了堂清。之后:我们组对两堂课又做了分析,对自学的时间及当堂检测又做了重新修改。

正因为同课同构发挥了备课、评课与反思的最佳功效实现了“教学相长”的合力效应。传达着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同课同构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引发智慧和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达成,在达成中分享,在分享中成长。教学在不断的实践和体验中得到升华,共同构出了精彩的课堂!

邵淑萍:

“语文课怎么样?”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又很难会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同一节语文课,有的人会说是一节很好的课,有的人会说很糟糕。但是,我认为对语文教学的评价,要把握一个基本的主流标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应该是五个字——“听、说、读、写、思”。前四个字体现语文课的工具性,最后“思”体现语文课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语文课的功能和价值。

新课改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一节语文好课的标准也就是“听‘说、读、写、思”的“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一位语文教师的总目标应该是这样的。但是,每一节课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项,甚至某一项中的一个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一句话:在“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让学生知有所得、情有所感、意有所悟、行有所获”就是一节语文好课。教出的学生“语能清清楚楚地听;话能清清楚楚的说;文能深入浅出地读;字能规规矩矩的写,作能胸有成竹地写”,就是好语文老师。

总之,关于语文是什么,语文课教什么,语文课怎么教,语文课怎么样,我觉得就是要“以文化学习见长,为学生适应社会、引领社会所需的核心素质打基础”。

杨翠: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有了兴趣,有强烈的猎奇心理,就会更努力地接受学习与钻研它,从而将它学地更好。可是,这样单单依靠兴趣来学习不久就会造成问题,学生会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感兴趣的学科里,或许偏爱的这个学科的成绩会很好,但其他的学科的成绩就会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时间学习而只退不前。就眼前来说,最重要的便是中考,偏科的学生想在中考中摘金夺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将来这样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21世纪,你将无法生存。因为社会需要的不是依靠兴趣来单单获得一方面能力的人,而是全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只有拥有全面能力的人,才能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都能应付自如,出色表现,处处胜人一筹。

那么既然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什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坚持!

兴趣只是成功的源头,当困难,绊住你成功脚步的时候;当失败,挫伤你进取雄心的时候;当负担,压得你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退缩,不要放弃,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通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