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浅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语文组 王宾园发布时间:2020-07-29 15:06:10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另外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而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就提出了一种整合思维的科学方法--思维导图(它是人们将某些有联系的元素统一来建立一种非常直观的结构网络)。通过实践证明,思维导图能够反映普遍的思维过程。将思维导图利用在语文的学科教学中,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阅读材料复杂而广泛,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储存的信息量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大,阅读材料的难度也逐渐加深。教师能否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而带动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能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关键。而思维导图就是人们把自己脑海中所想象出来的内容借助各种色彩的中心词、图形、符号、文字和线条画在一张空白的纸上,这是一种将思维以放射状呈现的思维表达方式。如在《中国石拱桥》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先给学生展示了我教学过程的思维导图(如下图),再进行教学。

       思维导图课堂上的应用,使知识以整体的、一目了然的方式呈现出来,全面展示各个关键的知识要点,直观地表现出各要点间的层次和因果等相互联系,让学生明确课堂主要过程,建立全景式空间,构建好课堂结构,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完整、形象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把握知识的整体情况,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是作文教学。作文训练的核心就是对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训练,而思维导图侧重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因此,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作文的训练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变得更加清晰,使学生更加从容地应对各种作文题目,从而提高其写作水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也就是说,在写作文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写下去,这样才能够确保所写出来的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主题明确。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用思维导图模式指导学生,强调学生在写作之前一定要理清思路再进行写作。

       而作文中,学生的写作内容常常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阅读的书籍较少,写作素材缺乏;二是学生的写作思维较为死板,往往是运用线性思维进行思考。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快速产生写作灵感,并写出具有独特性的文章。以题目“秋天”为例,很多学生入手的角度显得过大,一般都会联想到凄凉、忧伤。对此,在讲授该主题作文时,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图。这个图是以秋天为中心,四周围绕着几个小图,让学生联想秋天会有哪些景物以及秋天常常让人产生的情绪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说出秋天的落叶(银杏叶)、秋韵、秋天的收获等。然后,教师从中选取秋天的景物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说出秋天给人的感受,如秋天的悲凉、秋天的风以及充满收获和喜悦的感情等。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便增加了“秋天”的立意,扩大了学生的写作范围,让学生所写出来的文章更加独特和精彩。可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用思维导图,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展开思绪,写出具有独特性的作文。

       人的大脑是通过想像和联想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采用单一线性的文字语言性思维方式时,由于思维单调乏味,且不易于回溯前面的思路,经常导致思维中止。运营图文并用、左右脑相互配合的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时,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并能及时记录下来,或者随时回到前面任意一个思维中点,再次生发更多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成果就这样变得生生不息。最有效的听课是将眼、脑、手一起运用起来,而思维导图的绘制恰巧满足了这个要求。希望未来的语文教学中能更多的应用思维导图,让课堂充满生机。